失信不立的意思(圣人、君王、平民誰更講誠信)
一說到誠信,大家隨便都能說幾句名言,如輕諾必寡信、失信不立、小信誠則大信立等,都是講誠信的重要性。
其實,自古至今,從帝王到平民,從東土到西洋,將誠信的大有人在,而視誠信為兒戲的也不乏其人。
本期我們從圣人、君王、平民三個層次看看他們是怎樣理解誠信的,是否做到了誠信,誰更講誠信。
雖然現(xiàn)實中仍有不講誠信而大賺其錢,生活悠哉樂哉的人;但在加強信用建設(shè),說到做到,重視自己的誠信無疑是大部分在社會生存發(fā)展的基石。
老子是圣人,毫無疑問要講誠信,他在《道德經(jīng)》第六十三章寫到: 夫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。
輕諾必寡信很好理解,是說輕易許下的諾言必然缺乏信用,一個人隨便向人許諾,多半是辦不成的,他的信用也就會大打折扣,在朋友圈、社會上會被認為是說到做不到,只會放空炮,人們都不愿意與其往來。
所以一般不要輕易許諾,只要許了諾就要認真踐行,不要失去了信義。
多易必多難是說在做一件事情開始時不要輕視它,不要人為地認為事情很簡單,否則只會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遭遇到挫折和失敗。
老子是這樣教導我們的,而作為至高無上的國君不會不知道這點,但他們又是怎么做的呢?
失信不立是一個漢語成語,意思是不講誠信難以在社會立足,講的是齊莊公不守誠信的故事,出自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二年》。
晏嬰對齊侯齊莊公說:“商任之會,受命于晉。今納欒氏,將安用之?小所以事大,信也。失信不立,君其圖之。”
當時,晉國處于晉平公執(zhí)政前期,他重振晉國,處于諸侯聯(lián)盟的霸主地位,而最早稱霸的齊桓公早已經(jīng)化為泥土,此時的齊莊公早已守業(yè)艱難了,因此要聽命于晉國。
所以在襄公二十一年,晉平公召集齊莊公等九國諸侯在商任會盟,實際上就是晉平公召集諸侯國開會,確立自己的盟主地位。
晉國有一個大夫叫欒盈,他的母親與人私通,卻誣告欒盈作亂。
欒盈被迫從晉國出逃到楚國,不久又從楚國逃奔到齊國。此時的齊國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像晏嬰說的那樣,對于晉國的叛臣欒盈不接納,保持齊國與晉國的友好關(guān)系。
齊國接納了欒盈,就是你們對晉國的背叛,就是違背了商任之會的盟約,就是放棄了自己的信用,結(jié)果很有可能會導致晉國與齊國的戰(zhàn)爭,很有可能其他諸侯國也會幫助晉國攻打齊國,所以晏嬰對齊莊公說出了失信不立的話。
可想而知,如此不講信用的人結(jié)果一定是不好的。
公元前548年,齊莊公因與崔杼之妻東郭姜私通,而遭崔杼等人殺害。
凡是做出了成就和業(yè)績的人,無一不是重視信用,講誠信的人。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記載:小信成則大信立,故明主積于信。賞罰不信,則禁令不行。
韓非子是從君王的角度講要重視誠信,并且從小的誠信做起,只有小的誠信做到了才能有大的誠信。
如果賞罰這種結(jié)果和說得不一致,沒有誠信的話則君王的命令也無法得到貫徹執(zhí)行,治理國家就不會成功。
他還舉例“故明主表信,如曾子殺彘也”,意思是賢明的君主重視誠信就應當像曾子殺豬給兒子吃一樣,說到一定做到,口無戲言。
歷史上曾經(jīng)有周成王桐葉封弟的故事,也是講帝王要講信用,不可隨便許諾。
有一個發(fā)生在平民身上的故事更能詮釋誠信一詞的真摯情感。
《后漢書-獨行列傳》記載了一個“雞黍之約”的故事,成為古時八拜之交中的第四拜“范式張劭雞黍之交”。
東漢時有個人叫范式,年輕的時候在太學游學成為儒生,和汝南郡人張劭結(jié)為好朋友。
后來兩人一起告假回鄉(xiāng),范式對張劭說:“兩年后我會去拜見您的父母,看看您的孩子?!眱扇思s定了兩年后的重陽節(jié)見面。
約定的日期快到了,張劭把事情全都告訴了母親并讓她布置好酒食恭候。
母親說:“都分別兩年了,千里之外約定的事情,你怎么就這么相信他呢?”張劭說:“范式是講信用的人,一定不會違背諾言?!?/p>
母親說:“如果真是這樣就該為你們釀酒?!?/p>
到了那天,范式果然來了。在交通不便的古代,相隔千里。
版權(quán)及免責聲明:部分素材來源于網(wǎng)絡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茶葉功效與作用表述僅供茶友參考,不作為醫(yī)療診斷依據(jù)。喝茶不能直接替代藥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請遵醫(yī)囑謹慎食用。如果網(wǎng)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(quán),或有疑問或不應無償使用,請及時告知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!感謝原作者提供素材!